红河州弥勒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们准备好了发表时间:2023-10-30 12:15来源:要闻 2017年以来,红河州弥勒市新增国土绿化面积24.69万亩,新增城区水域面积4000余亩,林木覆盖率由2017年的41.59%提高到2022年的54.42%,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4%。12个乡镇共建有21处乡镇公园,平均村庄林木绿化率由2017年的20.7%提高到2022年的32.47%;144个行政村共建有公共休闲绿地316个;河流林木绿化率平均为93.13%,水库、湖泊岸线林木绿化率平均为93.10%,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85%以上…… 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是近年来弥勒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对照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组织管理五大体系21项指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加大政策支持,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人才支撑、共建共享,全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森”)取得的累累硕果。 绿意盎然的弥勒 普佳勇 摄
强化组织管理 健全创建机制 “弥勒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组织、资金、科技、人才、机制等方面保障,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塑造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鲜明主题。” 据中共弥勒市委书记李健介绍,为推动创建工作高质高效开展,该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指挥长、市长任常务副指挥长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挥部,制定一系列考核指标,从组织领导、措施落实、建设成效、管理成效、档案管理、宣传工作等方面对各乡镇和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 同时,弥勒市在调查分析森林资源、城市绿地、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现状基础上,提出“一核、三屏、多片、百廊、千家”为骨架的森林城市建设框架,累计统筹整合财政、金融、社会资本23.01亿元投入森林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弥勒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年)》的规划目标。 弥勒市髯翁森林公园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构建“森林网络” 绘就绿美画卷 近年来,弥勒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造林绿化项目,全面推进山地森林景观质量提升工程。在位于竹园、朋普两镇的云峰山片区,一棵棵湿地松在石缝间茁壮成长,逐步覆盖了山头裸露的石头,使原本石漠化严重的山脊绿意盎然。 据弥勒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孔令光介绍,2017年至2022年间,该市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国土绿化面积24.69万亩。云峰山国家石漠公园通过国家级自然公园评审。 驾车行驶在弥勒市各条市政道路间,绿化带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条条景观大道。
弥勒森林廊道体系进一步完善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改造提升后的弥勒市髯翁森林公园占地480亩,乔木苍翠、风景秀丽、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不仅提高了市民和游客的体验感,也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 五山乡舍姑村是彝族村寨,竹林苍翠、村容整洁。近年来,舍姑村村民全员行动,绿化美化村庄、整治人居环境,被评为“云南省森林乡村”。舍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印春自豪地说:“我们村变得越来越美丽,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高。” 构建城乡一体的森林网络,提升森林覆盖率。弥勒市全面推进天保工程,以及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绿色走廊、城区绿化、乡镇绿化、村庄绿化、水岸绿化等工程建设,在增绿与提质、生态与效益、造林与管护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效。 截至目前,弥勒市森林面积1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3%;城区绿地面积1.5万亩,绿地率达40.18%;城区树冠覆盖率由2017年的27%提高到2022年的29.7%;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城区林荫道路率达91.7%;累计投工投劳20.8万人次开展村庄绿化美化20余万平方米,建成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村64个,森林乡村数占全市109个有林地村的64.5%。
红河水乡秋景 普佳勇 摄
打造“森林健康” 守护绿水青山 位于弥勒城南的红河水乡,依水而建,工匠们巧妙运用各种造园技巧和手法,将70余种树种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造出了一座“城市山林”。贵州游客李红感慨地说:“红河水乡的树种太丰富了,高矮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协调,很多树我们都没见过。” 在城区绿化建设中,弥勒市合理搭配园林植物,注重树种丰富度,绿化应用树种多达110余种。城区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1%,单一树种栽植数量达17.79%。 为提高绿化苗木自给率,弥勒市培育了3家大型本土园林绿化企业,建成区范围内生产绿地达144.59公顷。“森林城市”建设期间,造林用苗全部来自本地苗圃,苗木自给率达100%。人工用材林、经济林等良种使用率达98%。
红河水乡俯览图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在“森林城市”建设期间,弥勒市加强森林近自然抚育、近自然人工林经营、近自然新造林和城市面山近自然改造,完成森林质量提升面积共计13.48公顷。同时,该市在城乡绿化中使用留鸟引鸟、食源蜜源树种,共建有自然保护与生物栖息地6处,通过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之间的相互嵌套、联通成片,为本地关键物种栖息繁衍和迁徙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目前,弥勒市域内共有鱼类20种、两栖类动物14种、爬行动物12种,共记录到鸟类98种、兽类9种。 此外,弥勒市持续加强林草科研技术人才培养,通过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该市多名林草专业人才分别获得“国家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优秀个人”“优秀测报员”“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等荣誉称号,有苗木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9项,审定通过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10个。 弥勒甸溪河两岸自然生态景观 普佳勇 摄
释放“生态福利” 赋能绿色发展 秋高气爽,很多市民和游客纷纷走出家门,在弥勒湖泉生态园、湖柳公园、红河水乡、庆来公园、甸溪河湿地公园、髯翁森林公司等主题公园漫步。 “弥勒市大力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建成一批公众认可度高、示范作用强的城乡绿化新样板,用无处不在的公园和绿地,让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拥抱绿色。”弥勒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卢明芝介绍,该市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风貌,配套城区公园绿地和生态休闲场所,共建成8个综合公园、2个社区类公园、2个小游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8.7%;建成郊野公园6处,10公里服务半径对县域覆盖达8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4平方米,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平均浓度达2000个至3000个。 此外,弥勒市累计投入1.05亿元,差异化绿化弥勒南、弥勒北、弥勒东3条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城道路及弥师路,构建绿道网络。截至目前,该市共建设绿道7条69.2公里。
森林掩映中的可邑小镇 李昱廷 摄
发展森林旅游 促进生态产业“生金” 森林掩映中的可邑小镇,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民族风情浓郁。近年来,弥勒市对可邑小镇旅游产业进行保护性开发,把良好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转化为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文旅和产村融合”的发展路子。可邑村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为此,该村村民陈向红自信地说:“现在环境更优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弥勒市围绕“先做生态、再做产业”的发展思路,把绿色生态融入景区开发全过程,塑造出弥勒全域旅游靓丽的生态颜值,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该市共建成省级特色小镇4个,建成湿地公园、森林公园7个,特色温泉21处,一批生态康养项目成为打卡点。2022年,旅游人数达11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7.28亿元。
弥勒市西二镇海泊村委会柑橘种植 在西二镇海泊村委会,从石头山脚拾级而上,满目翠绿,金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种植户们忙着采摘、装运,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志明说:“我们村柑橘种植面积达16000多亩,95%以上的荒山都被柑橘树绿化了,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在林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弥勒市立足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促进经济林果、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及产品采集加工等林业产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共培育国家级、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家,带动从业人员4.3万余人。在核桃、柑橘、石榴、芒果等经济林果基地实施提质增效12.8万亩。通过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公益林建设等工程新增经济林果种植面积75.2万亩,实现产值12.38亿元。
弥勒市远视图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厚植“生态文化” 全民共建共享 自创建“森林城市”以来,弥勒市将森林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目前,已建成科普场所7处,设立森林科普小标识680个、森林科普宣传栏147个、科普馆8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5处,举办或承办生态科普活动36次。通过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宣传活动,广大市民绿化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和“创森”知晓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森林城市建设中。 “市民们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森林城市建设中来,保护好森林,共同建设绿美家园。”市民赵清梅说。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弥勒市从以城市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向城乡一体化的“国家森林城市”跨越,打造出了生态和谐宜居弥勒。李健表示:“目前,弥勒市各项指标体系全面达标,已具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条件。我们将同步推进健康城、绿美城、文明城、智慧城、幸福城、体育城、儿童友好城‘七城同创’,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相得益彰、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持续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红河州林草局 供稿) 编辑:刘宝昌 审核:张永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