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生活习惯——红河州慈善总会创建人间美好与温度工作纪实发表时间:2024-04-09 12:12来源:州级部门 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当慈善成为生活的习惯,才是人间美好与温度所在。 “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自红河州慈善总会2023年7月换届以来,仅半年时间就募集捐赠款物合计1050余万元。其中,经过州慈善总会财务捐赠款物价值550余万元,州慈善总会副会长单位及理事单位捐赠款物价值500余万元。一笔笔善款、一批批物资和一支支救援队伍持续不断地向弱势群体涌去,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实践创新,项目运行凝聚红河慈善力量 慈善,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因而,慈善之花,必须常开不败、越开越艳。 换届以来,州慈善总会结合红河州实际,打造了“关爱困难群体,支持疫情防控”“善行红河,助残扶贫”“文化体育爱心包”“关爱退役军人”“红河慈善,温暖救助”“助力乡村振兴”等一批以扶弱济困为目标的慈善项目。 红河州慈善总会“文化体育爱心包”捐赠发放活动 “积万千江流,成就浩瀚大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坚实基础。”在州慈善总会会长丁润森看来,做好慈善事业,首先要汇聚慈善力量,有效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慈善领域,全面推动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他先后率队走访重点爱心厂矿企业,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努力推动慈善公益与企业发展良性循环、共荣共赢。与红河冠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商谈上亿项目公益捐赠有关事宜并达成初步共识。 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州慈善总会携手云南齐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赢创控股(云南)集团股份公司、广东特牛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熔钢物资有限公司等,为13县市捐赠价值70余万元的“文化体育爱心包”1500套;捐赠价值198万元的反渗透净水器375套及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所需资金40万元;捐赠奶粉、校服、桌椅、防火服等价值300余万元物资一批。 同时,联合红河博爱医院开展“善行红河,助残扶贫”白内障、翼状胬肉复明救助公益项目,筹募公益项目善款40万元,帮助我州部分困难群众成功复明;联合州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关爱退役军人帮扶救助基金,筹募公益项目善款20余万元;联合蒙自市人民医院进一步做好就医患者的关爱、救助工作,成立“温暖救助”项目基金,筹募公益项目善款23万余元。 收到“文化体育爱心包”的同学们高兴地朗读 “慈善力量的发力点,是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群众期盼的焦点。我们将遵循让捐赠人和受助人双方都有获得感的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和项目化操作、品牌化运行,把慈善资源与群众需求相互融合,传承与创意协同发力,把暖流精准递送到最迫切、最急需的困难群体身边。”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州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赵力说。 新时代,面临新使命。围绕如何用善行义举筑起“爱的桥梁”,州慈善总会以理念创新为引领,探索模式创新、实施举措创新、推动成果出新,积极探索践行第三次分配,绘制出一幅“人人都能感受温度、处处都在涌动暖流”的温暖画卷。 走访基层,精准放矢传递红河爱心力量 “非常感谢政府和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一直牵挂着我们。”敬老节期间,州慈善总会组织慈善人员,先后走进开远市灵泉街道、个旧市建设社区、蒙自市文萃街道、屏边县玉屏镇等地和州属相关部门,看望慰问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单亲家庭幼儿、困难家庭幼儿及失独老人、伤病弱老人、高龄老人、困难退伍军人、抗战老兵等,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并送去慰问金、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重要节日有活动,日常不忘送温暖。半年多时间,州慈善总会带领慈善组织进基层、进社区、进乡村,推进慈善工作深入开展,持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心大局,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中贡献慈善力量。 看望慰问特殊群体人员 “哪些人群需要帮扶,怎样更好地帮扶,始终是我们牵挂的民生大事。为了分析帮扶家庭的困难原因,精准施策,我们坚持一线调研,聚焦就业、就学、就医、助残、养老等重点领域,根据家庭现状、困难原因,精准帮扶。”作为一名老民政人,州民政局二级调研员、州慈善总会副会长杨洋对于慈善帮扶事业了然于胸。 有了日常工作的积累才能在重要时刻雪中送炭,将慈善的意义发挥到极致。2023年10月26日,杨洋代表州慈善总会将2万元和价值11000余元的奶粉送到了元阳县攀枝花乡阿勐控村委会阿六寨村村民普孔祥家中。普孔祥的儿子小哲由于一场意外车祸,造成特重型颅脑损伤、多发性大脑挫裂伤、双肺挫伤等全身21处受伤。为了挽救重伤的小哲,一家人带着他辗转昆明、重庆,经历了2次脑部手术。无数的治疗手段后,小哲进入了特重型颅脑损伤、左侧锁骨骨折恢复期。小哲被评定为重伤,一级伤残。为了医治小哲,全家欠下大量外债,生活极为艰难。这笔善款的到来,为这个家庭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看望慰问参战老兵 无独有偶,个旧市大屯街道新瓦房村一组杨某家也得到了州慈善总会1万元的爱心帮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杨某已经70多岁,确诊为肺癌,妻子无经济收入,还要供养两个外孙女读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州慈善总会了解情况后,及时雪中送炭,登门看望慰问,带去了党和政府的一片温暖。 慈心无疆,善举有爱。在今年春节前,红河州慈善总会还携手州退役军人事务局,筹措专项资金,对全州78名困难退役军人开展“情暖春节·致敬老兵”慰问活动,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品),并向他们致以新春祝福。副会长单位云南朋阳建设集团除向州慈善总会定向捐赠11万元现金外,春节前夕又筹集14万元,由集团公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走访慰问。据统计,今年春节前夕,州慈善总会共筹集价值25万余元款物,走访13县市60个村委会(社区),慰问留守老人、留守儿童500余户,让他们温暖过冬、幸福过年。 加大宣传,最大限度激发红河公益力量 慈善之所以能温暖红河大地,正是因为汇聚了很多爱心人士的慈心和善举。为营造人人可慈善的浓厚氛围,州慈善总会坚持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宣传慈善文化、慈善典型,宣讲慈善故事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各类慈善主体,强化慈善组织公信力,让爱心之花常开,让慈善之树长青。紧紧依托各级媒体,宣传普及慈善文化,全面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创新慈善宣传方式和途径,努力营造“人人慈善,大众慈善”的氛围。 召开慈善工作座谈会 一个公益人物就是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走向向善的彼岸;一个公益集体就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向人们展示出大爱的无上荣光。作为我州的慈善企业家典范,州慈善总会副会长、云南齐星建工集团董事长张家云不喜欢张扬,但是为了呼吁更多企业家加入慈善行业,他却多次在媒体发声。 “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理念,用好人品做强事业,用诚信树立企业形象。我们不一定会成为最大的企业,但一定要成为最有爱心的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始终不忘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张家云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其他企业家。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至今,他的企业已经连续15年坚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累计捐款捐物达3000余万元。 开展义诊活动 为增强社会对慈善组织的了解、支持,借助网络、报刊、微信等平台,州慈善总会创办《红河慈善》杂志,向省内外慈善组织、州级四套班子、13县市党政主要领导、慈善总会和社会爱心人士赠阅。精心打造办公室慈善文化宣传墙,创办红河州慈善总会公众号,借力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党的宣传工作新阵地,努力扩大慈善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按照《关于组织开展云南省首届“云岭慈善奖”评选推荐活动的通知》要求,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评选推荐工作。走进校园,与广大师生开展主题活动。换届以来,先后在各级媒体刊发宣传红河州慈善总会工作文章50余篇、图片200余幅,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报纸上有文字、网络上有声音”,让红河州慈善声音广为传播。 到蒙自社会福利院开展献爱心活动 “企业发展壮大了,社会责任也越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回馈社会是企业的职责和使命。”红河州、蒙自市两级人大代表、红河州慈善总会副会长、红河博爱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红河州福建商会会长林勇汉不仅热衷慈善,也宣传慈善。在他的带动下,2023年9月,红河州福建商会向红河州光彩事业促进会捐赠112800元;2023年8月,资助蒙自市7名困难大学生合计63000元至毕业……近3年来,红河州福建商会共捐赠抗疫经费、乡村振兴、强边固防、光彩事业、教育事业等爱心善款共计186.9万余元。 只有激发全社会的慈善公益热情,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州慈善总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牢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继续在救助项目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救助效果上不断提升,在扩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慈善募捐渠道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持续优化调整、革故鼎新,把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慈善项目送到群众身边,融合带动更多爱心企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让受助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新征程上谱写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更加绚丽的华章。(记者:赵永刚 通讯员:王美红 文/图) 编辑:刘宝昌 审核:张永宾 |
|